性恶者,以为人生皆得恶性也。
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:一是禹之所以为禹的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。

所以能之在人者之能,就是可以能之具。仁义法正本来就具有可以被认识、可以被做到的性质,而每一个普通人又都具有能够懂得仁义法正的才质,具有能够实行仁义法正的条件,所以,路上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禹的道理是非常清楚的。从《礼论》的性者,本始材朴也到《解蔽》的凡以知,人之性也,再到《性恶》的塗之人也,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,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,充分说明荀子固然强调人性有恶的一面,但他并没有说人性的全部内涵皆为恶。路上的普通人都可以成为禹那样的圣人,这是什么意思呢?荀子告诉人们:禹之所以能够成为禹,就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正。[8] 今人罗根泽著《孟荀论性新释》一文,更说: 尧舜禹都是善人的代号。
……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,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。……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扩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达。区别在于,论是作者观点的系统表述,同时没有特定的受众,而言则是对话者之间的问答或辩难,对话者的身份与语境是理解语义的重要条件。
这从经常有人在新名词下重复老套路这种现象就看得出,毕竟学术也有时髦的问题。两者的差别,不是体现在阅读对象,而是思考方式上。哲学的灵魂在于寻根问底的态度及相应的理智探索的思想方法。提倡经典解释学不是排除哲学,而是放宽哲学的视野,赋予它新的含义。
如果没有被讨论与解释,无论《论语》还是《老子》,都不会是多少人顶礼膜拜的经书。从言语行动的观点来看,对话就是处事。

对其它立言的经典作品也一样马克思在《费尔巴哈提纲》中曾评点德国古典哲学说,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,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。由于它在文化中的渗透性,变成社会生活的价值座标,结果才"百姓日用而不知"。如果对比《论语》以前的典籍就能发现,中国人关于道德人格的基本观念,是在《论语》中成形的。
"1 朱熹是因注"四书"而青史留名的,在他心目中,内容平实也可以很经典。这自然变得深奥,不过这是解释的深奥,它与西式哲学体系的建构不一样,而更类似于解释学通过深入的解读、阐明而表现出来的义理的深奥。在这一意义上,《论语》是实践的,而非理论的。所说千言万语,皆是一理。
……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,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,那倒是更好的事。进入 陈少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经典 论语 。

它包括:一、原则性论断,如"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","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"。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,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。
同时,这种教化的基本形式也符合人类道德生活的普遍经验。换句话说,经典的深奥,有时是读出来的。然而,内容平实的文本,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呢?解答这个问题,需要一种历史的眼光。但是,对于后世读者来说,没有对话者的背景,有些言论的理解就异常困难。同时在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中,朱熹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解释,把浅显的解成深奥的,高深的读为平实的,互相贯通起来。现代人看古代经典,有两种看似很不相同的态度。
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觉悟不是靠读伦理学理论,而是在教化中获取与提高的。因此,把《论语》当作道德教化的故事来读,是一种平实的态度,而且是原本经典意义的体现。
如果我们承认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,而孔子是儒家的宗师,那记录孔子言行的《论语》,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第一经典。由此可见,无论是《朱子语类》还是王阳明的《传习录》,对现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如何读经典,都有深刻的启示。
……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[《论语》],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,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,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,可能还要好些,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。须是透得,则推之其它,道理皆通。
一般道德经验的形成都从童年开始,家长、亲友与老师则是我们的道德启蒙者,而教的重要方式之一,就是讲述各种道德典范的故事,以及教育者通过行为示范即言传身教,从而慢慢让儿童形成应该或不应做某类事情的意识。中国经典中也有思想深奥的文本,如《易传》的内容就不平易。《论语》是关于实践的,黑格尔则期待它是理论的,阅读方式错位了。2 《哲学史讲演集》第一卷,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,北京:三联书店,1956年,119-120页。
这两种立场预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,就是经典必定很深奥。《论语》也不是康德、黑格尔意义上解释世界的学问,它的立足点同样是改造世界,不过其重点不是改造社会,而是改造人。
如耕荒田,今日耕些子,明日又耕些子,久则周匝。朱熹有见于此,所以选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深浅搭配,成"四书"系统。
颜回之仁、子贡之智及子路之勇,在孔子的评点下各显精彩。这样做,才能满足理性追求系统普遍理解的需要。
这种跨世代阅读的困难包含两方面,一是知识的,一是道理的。不过,另一个经典人物,洋人黑格尔态度就不一样:"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。可是他并未细想,我们的这些观念究竟是从哪里来的。一种表现在一般读者中,以为经典很玄奥,离我们很远,读经是附庸风雅的事情。
二、通例,如上面的"刚毅木讷近仁"或"巧言令色鲜矣仁"。《论语》是每日零碎问。
中国文化中引经据典的套语是"子曰""诗云",子曰的内容绝大部分便是引自《论语》。'"3 儒学是实践的学问,变高深为平实是顺理成章的事,为什么要把浅显引向深奥呢?背后是理性的倾向在起作用。
对于朝夕相处且景仰导师人格与学识的弟子来说,大多数情况略加点拨也就心领神会了。知识方面,主要由汉儒的训诂注释来解决,而讲道理,正是宋儒的功夫所在。